民教探索>>理论探索


怎么办出高水平的民办高校——高水平民办大学人才强校策略


民办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已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巩固民办教育成果,进一步引导民办高校健康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民办教育发展。近年来,教育改革利好政策不断释放, 我们清晰地看到,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已经成为深化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然而,教育领域高水平人才引进和流动不畅问题也凸显出来,尤其是民办高校高水平师资的匮乏,限制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筑巢 引凤,吸引和造就一批一流学术人才,成为民办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突破口和必经之路。

一、 民办大学的人才状况与高水平建设需求

(一) 民办大学人才现状与危机

目前民办高校不仅存在人才流失问题,还存在人才整体水平不高、 对高水平人才缺乏吸引力、 人才引进渠道有限等一系列问题。

1. 现有教师高职称比例较低

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高职称比例普遍较低,未来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民办普通高校校本部正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数占民办普通高校校本部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平均不到10%,且主要来源是公办高校退休教授。 目前民办高校教师来源主要有三类,即公办高校退休教师、 高校应届毕业生、 企事业单位人员。由于民办高校招生规模增长迅速,使得教师数量缺口大,师资严重缺乏,为了短时间解决这些问题,民办高校最初主要是靠从公办学校引进退休的教师,或外校在职教师兼课。但这种用人模式的弊端是人才流动大,无法培养自己稳定的师资队伍。为尽快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民办高校在聘用时往往难以严把关口,难以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致使青年教师急速增加的同时, 职称结构失衡。

2. 高水平领军人才严重匮乏

与民办高校教师职称结构相对应,学科领军人才严重匮乏,主要表现在一流学者的缺失。就国内而言,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主要集中在公办高水平大学,几乎没有在民办学校全职、长期工作的实例。 主要原因是,民办高校学科基地偏少,学术平台偏低,学科资源偏弱, 学术气氛偏薄, 整体上对高水平人才缺乏吸引力。

3. 引才渠道较为单一

一些民办高校的人才引进工作,主要通过招聘国内高校毕业生、等人才上门、现有员工推荐等渠道,在有限范围内、 有限的人员中选才引才,局限性大。国内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中,受聘者层次多以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等人才上门是较为被动的方式,不能等到学校发展的急需人才;现有员工推荐,多数推荐的是退休的教授或副教授。

4. 教师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民办高校由于定位较低,以及优先追求扩大招生规模、 增加学费收入,往往只能关注教学层面, 无暇顾及科研。检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和科技部、教育部等的科研课题公示信息可见,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呈民办学校少、承担课题少的 “两少” 局面,有的民办高校常年没有申报课题,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比较弱。以 2014 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为例,2 774 项科研项目, 700 多所民办高校只有 3 项一般项目立项, 占比仅约为 0.11%

(二) 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需要高水平人才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乃至具有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和学术大师,已成为国家 “人才强国” 战略的重要部署。“千人计划” 等措施的实施, 充分发挥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其实,不仅公办高校纷纷争创一流大学,民办高校也有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需求。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区别主要在于办学主体类型不同, 而并非水平层次的高低。从公平角度看,民办高校也有权利、 有可能建成一流大学。 从低水平到高水平跃升,是一些优质民办高校未来长远发展的梦想和目标。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应如何把握? 是物质资源, 还是人才资源?梅贻琦先生曾提出:“ 大学者 ,非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高水平的大学需要高水平的人才。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核心。我国民办高校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要重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要迈向高水平发展之路,不能仅满足于一般人才引入; 为重点优势学科选聘一流学者,是民办高校走出低水平发展困局的 “金钥匙”。一流学者,是在其所从事研究领域取得学术界公认的成就,被认为是该领域的杰出人士。这些学术精英进入民办高校,不仅能为民办高校带来学术水平的提升,还能带来资金、声誉等多方面的优质社会资源。

二、 人才强校是高水平建设的重要路径

(一) 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将人才强校作为首要战略

纵观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选拔和延揽一流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 斯坦福大 学、加州理工学院在短时间内跃居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重视引进全球顶尖人才的结果。

在美国高校,聘请世界著名学者任教或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而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强校发展经验最为典型。斯坦福大学在 20世纪 5070 年代成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从平庸到名校只用了 20 年的时间,成为 “美国高等教育中一个最成功的例子”。 斯坦福的成功案例,对于致力于创建一流高水平民办高校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乔治·凯勒(GeorgeKeller) 在 《大学战略与规划 : 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一书中指出,斯坦福大学战略包括三点,分别是引进美国最优秀人才、学科领域有序发展、 大规模筹资。 首要的核心就是引进一流人才。 二是进一步确定优先引进哪个学科的一流人才。 斯坦福大学先是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 (如工程学和物理学),接着是社会研究领域,然后是人文科学,重视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院。三是大规模地筹资,改善办学设施, 建设有吸引力的优质住房, 吸引和留住有才华的学者。为避免近亲繁殖, 加州理工学院 90%以上的教授来自于其他世界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

不仅美国大学重视人才工作,而且美国政府以其强大的政治影响、 雄厚的经济实力、 先进的教学科研条件和优厚的工作生活待遇,吸引大批国外优秀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工作。为吸引世界优秀科技人才,解决国内人才缺口,美国在过去移民政策的基础上开始实施 H-1B 临时签证计划,鼓励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移居美国。 除了聘请高水平的教师 来校任教外,不少学校还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进行短期访问和讲学,或聘请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要求,到 2020 年,我国将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都在积极与世界一流大学增进交流,深化合作,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瞄准世界顶级学者,引领学科高速发展,是北京 大学、清华大学海外人才引进的重要方针。 引进以杨振宁、 丘成桐、 饶毅、 施一公等一批世界杰出学术大师进驻或牵手,成为两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学科快速发展的亮点。通过引进海外一流人才,加快了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二) “人才强校 ” 是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必经之路

基于民办高校教师职称普遍偏低、来源渠道有限、科研水平不高等问题,我国优质民办大学谋划 “人才强校” 是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将引入一流人才上升到战略高度,才能积极动员可用资源优先引进高端人才,再由引入的高端人才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

美国学者博耶(Ernest L. Boyer) 在其《学术的反思》以及《学术的使命》 中提出了新的学术范式,他认为学术应包括互相联系的四个基本方面: 教学的学术、 应用知识的学术、 探究的学术和综合知识的学术。这四种学术相辅相成,教学离不开研究,研究的学术价值在教学、应用中实现,综合的学术渗透在教学、研究、应用的学术中。目前, 民办高校先重教学,很少顾及探究和应用,主要是因为选聘教师以教学型教师为主,科研型和双师型教师较为贫乏。我国高水平民办大学引入和支持多种类型的一流人才,将有助于在教学、应用 知识、探究和整合知识等方面实现超常规发展。

三、 实施人才强校策略的对策

立足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人才引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民办学校能否真正高水平发展。人才的引进、善用、留任,不应是短期行为,应有计划地建立一整套保障措施,并将人才强校上升到战略地位。

(一) 打通引进人才的渠道

1. 超前谋划人才战略

民办高校在走向高水平发展的路上,应超越盲目扩张、短视发展的模式,积极探寻自身生存的优势和特点,形成长效发展 的新模式,依据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进人才,尤其是引进高水平人才。

第一,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是学校行动的导向和指南。人才引进也要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不盲目跟风。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需要一流人才,并不意味着所有民办学校都为争抢一流人才而偏离自己的发展方向 。定位在一般发展水平或短期无法实现高水平发展的民办高校或学科专业,不可脱离现实,应集中精力巩固和强化自己的优势,打牢基础,生存下来,再寻求高水平发展之路。

第二,制定渠道筛选方案。制定计划既依据学校发展目标,也考虑现有的资金条件和人才使用能力。如何引进顶尖人才? 从引才途径上看,可以从国内公办大学直接引才,也可以从国外引进。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全面考虑,后再有计划地筛选。 从国内高水平公办大学引才,可以引进个人,也可以引进团队。 有时候,引个人不如引团队,熟悉的科研搭档能更愉快更有效地在一起合作。从国外引进人才,可以引进顶尖学者, 也可以培育和引进名校有潜质的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研究人员。

第三,组建专业管理团队。 高水平人才应有专职部门或人员,负责管理、沟通与提供服务。可借鉴有些公办大学的做法,不仅有人事处负责人才引进与管理,还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下设专家工作办公室专职负责引进海外智力项目的规划与管理、境外来校访问和工作人员的外事审批及归口管理等工作。 目前,民办高校负责人才管理的机构是学校人事处,可在人事处下设或单独设立引智办公室,专门负责引进高水平人才与提供服务,并由校领导牵头的引智委员会直接领导。

2. 积极与一流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大学,人才的争抢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别在纽约和伦敦设立教师招聘办事处,派专人到欧美、日本、澳洲等地名牌大学物色人才,高薪聘请著名学者专家来校任教。我国民办高校也应树立国际人才战略视野,通过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关注学术领域人才流动状况,建立与一流学者以及有潜质的青年教师或学生长期联络沟通机制,保持与尖端人才的近距离接触。以此为基础,通过合作项目,强化和吸引一流人才来我国民办大学短期交流或长期合作; 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专任教师到一流大学深造,参与合作科研项目或访问交流。

(二) 创设优质的环境条件

1. 配套组建一流实验室

什么叫世界一流大学? 杨福家院士经常提起物理学家吴健雄讲过的一句话, “一流大学就是周六实验室灯火通明的大学”。 在世界一流大学,有一批学者、研究人员和博士生们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工作。 可以说,实验室是自然学科学者们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 离不开高水平实验室建设,特别是组建一流实验室,吸引一流学者前来从事科学研究。在发达国家,由于教育经费较为充足,一流大学普遍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环境、设施和仪器设备的配备能够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管理非常规范,而且利用效率比较高。一流实验室的建设需要配套大量资金,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租用公办大学的一流实验室,或者与其他高水平民办高校联合组建共用一流实验室。

2. 提供自由的研究空间

引人引心,留才留根。 在一所大学里,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自由的研究空间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和活力的重要前提,也是用好和留住科研人员的重要方面。外部行政力量干预过多,使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科学共同体三个层面自主管理的程度不够,既降低效率,又影响作为知识型工作者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成就感。高水平民办大学应努力为科研人员提供自由的研究空间,保障科研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加大对学校科研部门稳定支持力度,简化对科研人员的科研管理和考核评价程序,缩减科研人员参与行政事务时间 ,以“放水养鱼 ” 的积极心态,支持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工作, 

从优化科研环境角度增强人才引入的吸引力。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高水平民办大学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有助于激发教授自由教学的热情和教学创新的空间。授课地点可以在固定教室,也可以在实验室或实践基地,甚至是室外场所。 教学形式应倡导灵活创新,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听课体验,允许教授探索适合自己才能发挥的授课方式。如首尔大学心理系教授通过网络互评项目 (LUCEO) 要求学生们互相给报告打分,并综合学生在作业中提出的评价和问题进行讨论。高水平民办大学应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特点 ,为教授探索多元授课方式提供制度、技术和经费等方面支持。

(三) 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

1. 参与建立第三方高端人才流转市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时期的重大理论突破 。现阶段,我国人才资源的配置要突破地域限制,逐渐由局限于某一地域内的 “小市场” 配置,向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 “大市场” 配置。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在高端人才竞争上都要解放思想, 树立全球化 “人才大市场” 新思维,逐渐拓宽依赖型、直接交流型等单一人才配置方式,在遵循信用规则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改革和完善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与第三方高端人才流转市场合作获得多赢效应。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应抓住机遇,借助市场的调配力量吸纳高端人才,积极与国内外专业猎头公司合作,探索新型人才引进模式,引进学术精英和高级管理人才。

2. 积极筹资并夯实人才引用的资金保障

国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民办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离不开资金支持。 民办高校在缺少政府财政支持的条件下,主要靠学费获得办学经费。学费额度受制于学生规模和定价机制,这极大地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应积极拓宽资金渠道,从多方筹资,增加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为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特别是专业领域领军人才而提供优质的生活保障,让人才在学校安心从教,免除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giswjh  文章来源:七方教育  更新时间:2017/5/25 10:14:36

四川民办教育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7501611号-4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 保留所有权利,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 维护单位:成都东软学院

电话:028-64888092